尊敬的付斐代表:
您好!您提出的《关于为全面保护老年人权益提供高质量司法服务和保障的建议》收悉,我局高度重视您的建议,指派专人具体负责,并联合市司法局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究。现答复如下:
一、工作开展情况
1.推行助老举措,着力提升老年人法律服务效能。一是筑牢老年人法律服务阵地。近年来,南昌市推动建立了10个市县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、121个乡镇(街道)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、2084个村(社区)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,实现市、县、乡、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全覆盖,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群众提供“面对面”“一站式”法治宣传、法律咨询、法律援助、人民调解、公证办理等公共法律服务。针对老年人等特殊人群,部分实体平台设置了无障碍服务通道和优先服务窗口,提供老花镜、老年人急救药品等人性化为老服务设施,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座椅,方便老年人优先无障碍获得法律服务。2024年,全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4500余人次。二是畅通老年人维权绿色通道。对申请法律援助的老年人维权案件,做到优先接待、优先受理、优先审核、并优先指派善于和老年人交流、在老年人法律事务方面有专长、责任心和能力强的律师办理,确保办案质量;对请求支付抚恤金、赡养费、扶养费以及高龄、失能、失独家庭、享受低保待遇、无固定生活来源、接受社会救助、司法救助的老年人申请法律援助的,一律免予经济困难状况核查。2024年,我市各法律援助机构共办理老年人法律援助案件77件,受援老年人78人,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4500人次。三是优化老年人法律服务举措。全面推行“百姓点单”服务,将法律援助律师按擅长业务领域汇编成册,供受援人菜单式自主选择,满足了群众的个性化需求,让服务更贴心更精准;实施“名师法援”工程,成立了100人的法律援助名优律师团,推动“名优大律师”发挥专业特长和丰富经验带头办理法律援助“小案件”,促进法律援助提质增效;落实法律援助异地申请“全省通办”,对高龄、患病、失能等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电话预约、上门等“帮办”服务。
2.开展法治宣传,着力提高老年人依法维权意识。一是制定老年人普法规划。将老年人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纳入全市“八五”普法规划和每年度全市普法工作要点,作为年度普法宣传重点内容,要求“充分发挥村(居)法律顾问作用,根据老年人等群体特点,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,提高其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和能力”,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普及宣传明确了方向和目标。二是落实“谁执法谁普法”责任制。我市制定《南昌市实施国家机关“谁执法谁普法”责任制工作方案》,明确老年人权益保障方面法律法规宣传普及的责任分工。足球赔率
、市司法局、市委老干部局、市市场监管局等有关单位在“3.15”、重阳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《食品安全法》《药品管理法》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讲活动。三是深化法律“六进”活动。结合重阳节等时间节点,民政、司法、市场监管、公安等部门就消防安全、食品安全、民间集资、保健品销售、网络电信诈骗等老年人权益受损风险较高的领域,在民办养老机构、敬老院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等场所开展法治宣传活动,提高宣传的针对性、有效性、专属性,增强老年人防患意识。四是深入开展“敬老月”活动。敬老月期间,组织各级有关单位深入社区、村、养老院等地,开展“敬老爱老”主题法治宣传活动,重点对《无障碍环境建设法》《民法典》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》《法律援助法》《老人如何防范被诈骗》手册等与老年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进行宣传,引导老年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,在全市营造敬老、爱老、助老的良好氛围。
二、下步工作打算
根据您在建议中提出的问题和相应的建议、方法,结合工作实际,拟在今年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。
1.积极打造“法援惠民生·助老维权”品牌。一是通过加大法律援助宣传力度、提升“百姓点单”案件覆盖面、扩充“名师法援”律师资源库、严格特殊案件承办人员资质条件等举措,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更加优质、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。二是各级民政、老龄委、司法、妇联等部门强化对接、法律援助资源共享,积极推进全市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发展的深度和广度,着力提升老年人法律援助获得感和满意度。三是加快公共法律服务实体、热线和网络三大平台融合发展,全力为老年人等群众提供出门能见、举手能及、随呼随到的贴身法律服务,打通了惠民服务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的“零距离”。
2.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治宣传。一是继续推进并贯彻落实“谁执法谁普法”普法责任制,指导相关单位针对老年人的特点,通过法律讲座、播放宣传片、以案释法、现场答疑等互动性强的形式,持续开展面向老年人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。二是制作便于老年人学习和理解的宣传资料,通过进社区、进农村等入户宣传的方式,将资料发放到老年人手中,并同步进行详细解释答疑解惑。三是通过开展针对老年人群体的“靶向普法”工作,不断向全市民众传达尊老爱老的积极风尚,让广大老年人感受到尊重关心爱护的社会氛围,推动社会环境更加和谐友善。
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。希望您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宝贵建议。
2025年6月16日